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孩子对人不理不睬,可能是中耳炎惹的祸

[复制链接]
2020-3-20 17:12:1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字体:
幼儿园体检后,很多家长被告知孩子“听力”有问题,需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一部分儿童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需要药物治疗,有的甚至要手术治疗。很多家长会有疑惑说,我家孩子听力很好,平时交流没有发觉听力有问题,平时耳朵也没有进水或者也没有喊过耳朵疼,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为此,浦南医院听力门诊部段吉茸主任带各位家长从专业的角度来认识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来龙去脉,如何早期发现自家宝宝可能存在该疾病,平时如何有效预防。


孩子为何患上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多发生于春冬季节,小儿发病率较高,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之一。治疗不及时可造成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高度警惕及时观察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主要与小儿特殊的鼻咽部解剖结构有关。我们人耳的鼻腔与中耳腔经咽鼓管相通,具有调节中耳气压及分泌引流的作用。小儿的咽鼓管比成人更接近水平、官腔短、内径宽,咽部感染更易经此侵入中耳。小儿咽部淋巴组织丰富,常增生肥大,引起周围组织炎症继发中耳炎的机会增多。小儿中耳局部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预防能力差,易感染。


什么情况下会引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举例来说:


(1)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上呼吸道感染高发,很多患儿在感冒后引起鼻塞、鼻涕不适时,常进行不正确的擤鼻涕,更易将鼻腔内或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吹入中耳腔内;


(2)春暖花开,螨虫、花粉等成为了过敏性鼻炎患者最害怕的危险物。大把大把的鼻涕虫携带着细菌或病毒经咽鼓管逆流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3)妈妈哺乳位置不当,使乳汁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家长如何发现


分泌性中耳炎,不流脓,耳不痛,早期轻微听力下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儿童听力隐形杀手。学会以下几招早期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抓住治疗关键期很重要。儿童有以下表现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1)婴幼儿出现反复抓耳、拍耳朵、易激惹、烦躁、对正常对话反应差甚至无反应;


(2)学龄期儿童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看电视时音量放得很大,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等异常现象;


(3)前期有感冒或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预防小妙招


(1)因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较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所以**的预防方式就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


(2)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患儿出现流涕时,尽量避免捏鼻擤鼻涕动作;


(3)正确擤鼻涕,擤鼻时不要两侧同时用力,两侧交替擤,防止把鼻腔和鼻咽腔分泌物吹入中耳,注意卫生;


(4)卧床时经常转换体位,上身和头部略高,避免鼻咽部分泌物聚集;


(5)哺乳姿势正确,以坐位为佳,哺乳后也不要让小儿立即平躺,防止乳汁经鼻咽腔逆流至咽鼓管。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虽好发普遍,有时可自愈,治疗愈后好。但对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期的儿童,若不早期发现,配合积极的治疗,将成为隐形听力杀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