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带你回忆小时候的味道,老阜阳庙会上的美食

[复制链接]
美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2020年过年全国人民都宅在家里,人往往喜欢回忆。曾经的庙会记忆似乎沉睡了,我们距离庙会文化好象很远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阜阳城从过年到春种重大的会期有三次,三月三,四月初八,四月二十八。阜阳各县每年从最早的正月初八临泉杨桥庙会开始算起,一直到阴历年十二月初八,最后一个太和洪山庙会截止。全市一共有约定俗成的庙会、古会和逢集共达一百二十次之多,其中上半年七十四次,下半年四十六次,遍布五县三区一百二十四个乡镇。庙会既是春耕生产生活品采购会,也是物资信息人际交流会,浓浓的民风民俗美食,从三教九流之众生相中折射出来。庙会文化是解读阜阳人百姓生活的切入点,庙会集文化、民俗、商贸、美食、手工艺品于一体,充满地方特色。当然也是阜阳本土美食小吃集中展示的大舞台,也是我们今天回忆的切入点。
微信图片_20200720174056.jpg
【米花团子】也叫花拉团子,小贩扶着竹子做的简易货架,上面挂满了米花团子。那是用红芋熬出来的糖稀,搅拌上爆米花后,制作成条形、圆形和方形的米花块。老辈时爆米花就是难得的稀罕物,但只能散着吃,米花团赋予了爆米花塑身的丨外形和诱人的灵魂,是生活中的点缀。制作者用线绳将圆球状的米花团串起来卖,走街串巷的吆喝声,老早就吸引了孩子们的关注。庙会上的米花团是吸引孩子们视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每一粒米花,都蕴藏着让人难以释怀的情愫和童年甜甜的快意。虽然它们老了,甚至藏在偏远的乡村深巷中,但却仍然隐藏不了它们曾经的光芒。
微信图片_20200720174101.jpg
【爆米花】惊天动地的一声爆响,带来了几天的零食。小时候最害怕、也最期待的就是那一声响。那时候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但我们最喜欢的零食就是爆米花。只要吆喝声在路口一响,大家从家里挖一碗米,欢欢喜喜排着长队,给爆米花的老头五分钱,买他的糖精,倒入米花锅里,静静地等待那惊天动地一声响。爆响声合着欢叫声,在蒸腾的气浪中,欢欢喜喜的闻着米花香,感觉自己顺着爆香神游万里。隔几个礼拜,爆米花的老头就会来一次,每次他的出现比磨菜刀的受欢迎多了。每家像看电影抢位子那样,慌得去排队,都要做上几大袋子的米花储备几天,这就是童年最幸福的零食。
timg (1).jpg
【牛皮糖】建国后七十年代,扬州的师傅挖掘传统技艺,恢复了牛皮糖的制作工艺,并借助零敲牛皮糖一句话传遍了全国。牛皮糖外观金黄透明,晶莹剔透,耐嚼不粘牙,具有硬冷韧劲弹等特点,夏天软冬季硬,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松子味道的牛皮糖,最流行的则是花生牛皮糖。在印象里,甜是幸福的象征,童年没有吃过牛皮糖是不完整的。庙会上的小商贩也深谙此道,所以没有哪个商贩愿意放弃在庙会上出现的。无论是撕咬还是敲打牛皮糖,一定要有对美食敬畏之心和持久的耐心,一旦化在嘴里后,撒丫子飞跑着欢叫,感觉这才是快乐的阜阳童年。

【炸糖糕】炸糖糕是庙会的标配食物。庙会的路边,总会有两口子支个油锅,男人做女人炸,和炸油条类似。糖糕是用糯米油炸的圆圆油糕,是大人孩子们的日常解馋的零食。金黄脆嫩,外焦里嫩。馅子有用白糖、红糖、花生和豆沙几种。随着油锅“兹拉”一声,香味以光速飘逸四方。那时候孩子们赶会时都喜欢买一块,因为是油炸的,高热量也抗饿。第二天早上上学时,要是爸爸在家,往往把糖糕往水壶盖上一撂,让滚烫的盖子自然烫熟了再递给孩子。要是妈妈在家,肯定会在热稀饭的笼屉上加热再给孩子。年轻的姑娘媳妇最喜欢吃这一口,逛一天的庙会,一般回家的午饭都省了。喜欢糖糕,从来不是因为我们贪吃,而是吃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食品背后的爱一一爱和被爱。
微信图片_20200720174146.jpg
【小米糕】庙会现场制作小米糕的场面最吸引孩子,与米花团子不同,小米糕也叫酥糖,是用小米炒熟用糖稀黏连成型,或将白沙糖、饴糖(麦芽糖稀、红薯糖稀)加热融化,小米与融化后的糖浆混合,最后经过压制成型、切割而成。在木质的框架中横刀纵刀切成块,都是四四方方的形状。根据添加原料不同,延伸出黑白芝麻酥的白切、黑切。一口一个嘎嘣脆,和爆米花做的米花团子相比,小米糕属于精细糕点了。口味有本味、姜糖和花生几种。口味适中,香脆不粘牙。鲜香细腻,唇齿留香。咀嚼时有脆脆的薯片感觉。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们最贪嘴的时候做一些小米糕来。长大以后才明白,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幸福,再也找不到的思念。

【素鸡】庙会集会多是骑路逢集的“扁担集”“扁担会”。依托省道县道乡道,热闹非凡。素鸡是庙会上最大众化的流行美食,最原始的素菜荤做之祖,阜阳式快餐。圆圆的豆腐块,用酱油腌制后上色成酱色,串上竹签子,可炒可点卤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掺上面或者入油锅煎炸。晚上吃完晚饭又饿了,撸一串素鸡泡开水缸子里,看着妈妈织毛衣,闻着爸爸的烟味,慢慢的甜甜的睡去。吃素鸡的感觉像咬糖葫芦,和南方的茶干有相似之处,只是缺少了南方那种酱糖气,所展现的则是北方的淳朴平和。那种茶香味道,吃过以后就念念不忘。生活有多平淡,素鸡就有多醇厚。

【糖瓜】二十三糖瓜儿粘。这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糖,把它拉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孩子们都理解为是杠子糖的堂兄。入小年后,各地都在制作杠子糖和糖瓜。庙会上出现的糖瓜,往往是那一批制作的产品。随着气温的升高,年关剩余的糖瓜会慢慢溶解,因此老板们都急于出手,在各个庙会上都能看见卖糖瓜的身影,当然也少不了孩子们渴望的眼神。糖瓜外观很像南瓜,圆圆地滚满白芝麻,许多人儿时记忆中,那种甜蜜滋味至今还萦绕在唇齿间。冬天放在屋外贮存,糖瓜凝固得相当坚实。破开后里边又有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粘,别有风味。至今在偏远乡镇集会上,还能够见到。每次吃完,手脸身上都是白渣渣。这些我们从小吃到大的传统美味糕点,总是让人觉得幸福满满。

【画糖人】庙会上围着孩子最多的摊位往往就是这里。很甜很甜的,就是不买也要在那看上大半天,现场能围着一大群的孩子,好久好久都散不开,孩子们在庙会上看了画糖人,都有大开眼界的感觉。觉得浇糖艺人好厉害,龙凤走兽,人物花鸟,在他手下顷刻而出,栩栩如生。觉得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不过如此了。你的属相是什么,他就立即用糖稀在冰冷的大理石上浇了出来,按上竹签子递到你手中。好多小朋友立志长大了要当画糖人的,手里拿着糖人,久久的舍不得吃,回家后插在床头的镜框边子上,可以一直看到天气热。如果你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么糖人画就是这本书的扉页和书签。

【吹糖人】这里是庙会上最能激发出孩子好奇心的地方。吹糖人手艺人魔术般的技艺,令人终身难忘。糖人摊子前插着各种造型,以动物居多,体态丰满圆润,大多以十二生肖为主。手巧的师傅喜欢再摆放上孙悟空、猪八戒。一团软糯的糖坯,在艺人手上反复揉搓,无论做什么造型,必定会揪出一根长长的一条筋管,那是往里吹气的老根。艺人对着这根气管吹气,糖坯开始膨胀,艺人赶紧将鼓胀的糖坯捏出四角,那就是动物的四肢,再不断地塑形揉捏,一个动物就活灵活现的出来了。这些甜食很容易让人在日后工作疲惫之时,回忆起对老家的怀念。

那些年里在庙会上吃得最开心的味道,成为多年后梦里贪恋的“胃觉记忆”。如今买回的所谓老味道果品点心,已吃不出最初的滋味,好比流行歌手唱京剧昆区,有模有样但少了那种韵味。儿时庙会的美味只有在记忆中了。

从人文和美食角度看,阜阳庙会文化和衍生的美食文化应该保护和发扬,庙会记忆应该被唤醒。应该让庙会文化回到阜阳百姓生活之中,让人们不知不觉的从历史精髓中,传承文化基因,从传统文化中提升自己,充实丰富颍淮文化内涵和外延。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自然而燃 2020-7-21 18:13 威望 +1
雯子 2020-7-20 23:50 威望 +1
哒哒小宁宁 2020-7-20 20:27 威望 +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复 返回 顶部